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小鸟天堂 |
作者:yiluokuang.com 时间:2021-10-08 23:33:19 |
描述: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点缀着这片广阔的土地,闪耀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册中;400多万侨胞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缔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观,著名的“中国侨都”。 |
《美好城市yiluokuang.com》讯 浩瀚的南海之滨,奔流的西江和潭江环拥着一片富饶而传奇的土地;绵延的岁月里,这块土地上曾有无数先民漂洋过海、创业他乡、报效故土。
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点缀着这片广阔的土地,闪耀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册中;400多万侨胞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缔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观,著名的“中国侨都”。
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开发腹地广阔。
江门不但是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国叔”陈少白、“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历史人物的家乡,也是著名的“影视明星之乡”,孕育了100多位知名度较高的演艺明星,其中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第一人黎民伟,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粤剧大师红线女,以及载誉国际的超级巨星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等等;还有着著名作家巴金赞赏不已的小鸟天堂、闻名遐迩的岭南心学名山——圭峰山、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的上下川岛等风景名胜。
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
江门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粤西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已开通的广珠城际把江门纳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中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将成为省内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大道、江顺大桥、广珠城际江门段、深茂铁路江门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或相继建成,区内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江门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级市,发展空间广阔,土地承载力优势明显。
江门创新开展的“一门式”行政服务,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1+3+N”的开放型清单体系,率先实施的“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为您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江门是唯一因商事制度改革获激励的广东城市。
大江门户,南海明珠——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中心,东邻中山、珠海,西接阳江,北接佛山、云浮,南濒南海领域。全市总面积 9506.9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3.03万。
江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 23.0 摄氏度,年降雨量2424.4毫米左右,日照平均1612.5小时,无霜期在360天以上。2019年11月,恩平市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全市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6条,主要河流西江、潭江径流量位居广东省前列;海岸线长420公里,大小海岛561个,数量居广东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蓄积量22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6平方米。
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汇合处,蓬江北面的蓬莱山与江南的烟墩山对峙似门,故名“江门”。明朝初时,江门已成西江流域商业重镇。1904年,江门设立海关,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1925年、1951年曾两次设为省辖市。1983年,设立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江门是广东省的“米袋子”“菜篮子”,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5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2万亩,产量9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10万亩,产量162万吨;分别占珠三角的1/5-1/3。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承办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相关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增至6个。新增1家国家级、7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江门的第三产业,如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文化、餐饮、房地产发展势头良好。珠中江进出口商品展销会、摩托车工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文化博览会、教育装备展览会、新会陈皮文化节等形成品牌。珠西物流枢纽中心建设加快,一批国际级的采购平台陆续建成。此外,江门市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江门市地貌特征为北低西高,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南部及东南部较低,以河谷冲积平原和少数丘陵为主,地面标高在5~40米之间。全市山地丘陵面积达4400多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46.8%。境内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约占总面积1.77%。800米以上山脉有9座,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全市最高山为西北部的天露山,海拔1250米。北部的婆髻顶、皂幕山,东部的镬盖尖和南部的笠帽山、凉帽顶,均山势陡峻,岩石嶙峋,“V”形谷发育。东南沿海的古兜山主峰海拔986米,俯瞰南海,气势雄伟。全市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平原面积4880多平方千米,占总面积51.90%,现多为良田。
江门市境内地层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下第三纪及第四纪等地质年代的地层,尤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侵入岩形成期次有加里东期、加里东---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最为发育,规模最大。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比较发育,构造单元属“东南低洼区”。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大的断裂带有北东向的恩苍大断裂和金鹤大断裂。
江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春秋为转换季节。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全年无雪。区域气候分为山地温凉区,丘陵温暖区,沿海温热带三级。
江门市有海洋季风的调节,气候温和多雨,冬夏分明。太阳辐射较强,有丰富的热力资源。每年大于10℃的积温在8000℃以上,大于15℃的积温亦有6000多度。每年3月上旬可以稳定通过日平均气温12℃。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上川岛略高。气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冷月(一月)与最热月(七月)相差14℃-15℃。每年3月底至4月初,有南方暖湿气流加强并向北推进,气温明显回升,7月达到最高值。11月开始,北方寒冷干燥的冷空气不断南侵,本地受冷高压脊控制,气温显著下降。
江门市河流属珠江水系和粤西沿海诸河两大水系,全市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河流共26条。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除过境河西江外,其中4条直接入海。西江在西海水道断面通过的多年平均输沙量4180万吨。潭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11公斤。其他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10—0.25公斤之间。多属少沙河流。境内海岸带受海洋潮汐影响。在江河入海水域,呈现江水、海水互相顶托。每当雨季,洪潮混杂,水位多变。若遇台风掠境,往往产生暴潮。
江门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值,多年平均降雨量2078毫米,为全省均值的118.07%、全国均值的320.68%;年均河川径流量119亿立方米,占全省6.62%、全国0.44%。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25.93亿立方米,占全省5.56%、全国0.31%。水资源总量的主体是河川径流量,江门水资源总量120亿立方米,占全省6.2%、全国0.43%。
至2016年末,全市有蓄水工程2349宗,其中大二型水库4宗,中型水库29宗,小一型水库157宗,小二型水库414宗,总库容24.62亿立方米,灌溉库容15.92亿立方米。全市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2.37万千瓦,可开发量15.56万千瓦。全市建成投产的小水电站255座,总装机容量13.18万千瓦,已开发量占可开发量84.7%。其中单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的有26宗,共6.24万千瓦。全市小水电多年平均发电量约3亿千瓦时。全市有大中型水库33宗,装机容量3.74千瓦。
江门市土壤多为赤红壤。河谷、三角洲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垦耕历史悠久。2016年底,土地总面积95.05万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1.5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11%;农用地77.12万公顷,占81.14%;未利用土地6.42万公顷,占6.75%。
江门市维管植物183科618属11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紫荆木、白桂木、华南杉、吊皮锥、绣球茜草、藤槐等。古兜山有野生植物161科494属924种,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有735种,其中,刺木桫椤等12种属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江门市林业用地面积442372.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7.56%,其中有林地388678.7公顷;活立木蓄积2274.1794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215.5万立方米;森林面积430492.8公顷,森林覆盖率46.29%,林木林地绿化率93.75%。
江门市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100余种、鸟类400余种、蛇类100多种、昆虫类200多种,其中山猪、小灵猫、山蛤、龟、鹧鸪、鳖、蛇、穿山甲等于西北部山地常见。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共有24种,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25.8%。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小灵猫、鸳鸯、苍鹰、黑翅鸢、红隼、三线闭壳龟(金钱龟)、虎纹蛙等23种。浮游动物在春、秋两季出现有11个类群72种,底栖生物约140科364种,其中软体动物52科129种,甲壳动物28科139种,是全省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游泳生物主要以经济鱼类为主,约有98种,分别隶属于10目41科71属。
小鸟天堂的主体实际上是一棵长于明末清初水榕树,水榕树的树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榕树独木成林,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雀,鸟树相依。今天,这里繁衍栖息各种鸟儿30000多只,为保护江门小鸟天堂3万小鸟,江湛铁路多花了1.87亿元。
五邑江门民俗多姿多彩。开平、台山、新会三市(区)荣获“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台城街、斗山镇、荷塘镇分获“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和“纱龙之乡”称号。目前,江门拥有7个国家级、29个省级、5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白沙茅龙笔
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本名陈献章)。白沙茅龙笔工艺是采用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圭峰茅草为主要材料,经选裁、浸泡、锤砸、刮青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典范,是以植物纤维创新制笔的杰出代表。用茅龙笔挥毫,书法独特,是其它毛制笔所不能替代的,现已历数百年之久,仍为书法界推崇使用。
荷塘纱龙
荷塘纱龙始于南宋,明代时由四川传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舞法主要靠民间口耳相传传承至今。最初的荷塘纱龙表演技艺简单,后经不断创新改良,在清初将原纱龙加大加长。如今的荷塘纱龙全长50多米,分24节,需26人共舞。另有龙珠,鲤鱼。龙身用纱布、竹、木等,粘贴上一个个金钱片制作而成。纱龙的特点是龙身纱薄、长,龙身中的木板上还要点上蜡烛,舞动的时候蜡烛不能熄灭,还不能点着龙身的纱布,难度非常高。荷塘纱龙以其制作工艺精湛、表演花式多样、表演技巧难度高以及普及性广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蔡李佛拳
清道光年间,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人陈享在长期的武术生涯中,悉心研究各家拳法,综合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三家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命名为“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一百多年来,通过陈享家族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蔡李佛拳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广东武术,弟子数以百万计,遍及五大洲。
新会葵艺
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种植葵树和进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使葵艺加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
2002年,新会政府兴建了“葵博园”,把南坦葵林作为一个重要自然生态区,设有“葵树品种研发区”、“葵艺制作园”,积极开展葵艺的保护和开发,使新会葵艺得以流传和发展。
开平水口泮村灯会
开平水口泮村灯会相传起源于明朝。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这一天,泮村民众都举办舞灯活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全乡群众,簇拥着三米多高的大花灯,以罗伞开路,龙狮伴随,从晨早到黄昏,游遍全乡四十多个村庄。邻近的台山、新会、鹤山等地群众也来参观助庆,热闹非凡。泮村灯会是综合了“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民风”等方面意义的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山广东音乐
“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等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音乐的总称。台山的八音班,又称锣鼓架,实际上是锣鼓八音,它用木制成一个轿形的音柜,中间放着掌板用的木鱼、沙鼓等敲击乐。作为广东音乐的前身和创作、表演载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八音班,多是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人们称这些曲调为“广东音乐”;到了清朝中叶,八音班实行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的道路,逐步走上成熟。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是一种保持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造型艺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北帝诞”,台山浮石村民就会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并以飘色、舞龙、舞狮、高跷、八音锣鼓等助兴,游遍全村十坊,形成一个阵容鼎盛多彩多姿的民间习俗节日。
飘色由两个8至10岁的儿童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色柜”抬着出游。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人物称为“上色”,也叫做“飘”,坐在色柜面上的称为“下色”,也叫做“屏”,“飘”与“屏”主要靠一条精心锻造的纤细钢枝支撑,叫做“色梗”。“飘”与“屏”相互辉映,其迷人魅力在于“飘”,飘色人物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令人惊奇。
yiluokuang.com 是所有语言世界网站导航和指南,包括了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个网址,More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
|